医生,最近发现双眼下方浮现出许多扁平的小肉芽,看起来很碍眼;
而且,感觉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是不是眼霜擦太多?还是眼霜太营养?」
「医生,眼头最近长了一些黄黄的肿块,会不会是长什么皮肤癌啊?」

以上这些都是在皮肤科门诊常见的问题,相信有不少年轻的女性或妈妈也有类似的经验或困扰。

眼睛是我们的灵魂之窗,更是与人接触时彼此目光停留的焦点,这些眼周常见的病症,的确会对外观上带来不少的困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常见的眼周肌肤的大大小小毛病。

汗管瘤

很多人脸上有一些小小肉芽,或在额头或在眼睛周围出现,虽然不痛不痒但是摸着就是不舒服而且碍眼。而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就是汗管瘤(Syringoma)。汗管瘤较常见于女性青春期之后,临床所见为一粒一粒肤色的小丘疹或隆起,大小约为1至3厘米,严重者甚至可融合成块状。但它是属于良性的皮肤肿瘤,为真皮层内汗腺管增生所引起,大多分布于脸颊与下眼睑处,且两边对称;
其他亦可见于腋下、胸部、腹部与外阴部等处。除了后天的影响因素外,有部分的汗管瘤与遗传疾病有关,包括唐氏症、糖尿病及布鲁克 – 斯佩格勒症候群(Brooke-Spieglr syndrome)等都可能触发汗管瘤的形成。
眼周小肉芽和眼霜无关
有些人以为汗管瘤是眼霜擦得太营养所致,事实上,目前研究显示汗管瘤属于体染色体显性遗传。
汗管瘤一般没有症状,不需治疗,若是因为美观或是发炎因素需要治疗时,治疗方式包括切除、冷冻、电烧及汽化雷射治疗等破坏汗管组织。
推荐治疗方式:
*** 早期——使用电烧、冷冻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过程繁杂而且效果不佳。
*** 近期——藉由汽化原理的二氧化碳雷射或铒雅各雷射等除去真皮层内的汗管瘤,副作用小且伤口愈合的时间也比较短,结痂后3-7天会自行脱落,但后续须注意防晒及照顾皮肤。
小提醒:因为汗管瘤是真皮层的病灶,无法完全清除,治疗后一般都会再发,待再发时再除去即可。

黄斑瘤

黄斑瘤是一种位于眼睑表面的黄色脂肪性肿块,一般较常见于中年女性的上眼睑靠近内眼角的部位,有时下眼睑也会出现。与汗管瘤相同,基本上不太会有痒或痛的感觉。黄斑瘤是脂质沉积在皮肤内(真皮层)所造成,但成因不明,临床上发现部份黄斑瘤患者并有高血脂的情形,但大部份黄斑瘤患者的血脂肪并不高,而且很多长期高血脂的患者并不长黄斑瘤。
因此,如果病患发生黄斑瘤时,仍建议抽血检测血脂肪,例如:胆固醇是否异常;若有异常,则应进一步治疗,因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黄斑瘤变大的速度不快,对视力无影响,也几乎没有恶性化的疑虑,一般需要治疗的原因多是为了美观。
推荐治疗方式:
以腐蚀性药水,例如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化学烧灼、汽化式雷射、电烧灼术、液态氮冷冻疗法或外科手术切除。
小提醒:眼睛周围的皮肤肿瘤,除了汗管瘤及黄斑瘤较为常见之外,还必须考虑其他疾病,如:其他皮肤附属器相关肿瘤、病毒感染、粟粒肿等良性肿瘤。

汗腺囊肿


汗腺囊肿(hidrocystoma)其来源可以是大汗腺或小汗腺。
好发于头颈部,一般位在眼睑周围及脸颊,一般大小约为1至6毫米之间,可单独或是数个小囊肿同时出现,较常见于中年女性。汗腺汗囊瘤的表面光滑、透明、内含液体及汗腺组织,
因此当潮湿温热的环境下,汗腺分泌增加时,汗腺汗囊瘤往往会变大或是数目增加。
推荐治疗方式:
包括暂时性的穿刺、局部给予阿托平、电烧、雷射或是手术
切除。

病毒感染 – 扁平疣


扁平疣(verruca plana)所引起眼周的小肉芽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由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疣,通常看起来是肤色或咖啡色、
亮亮的,摸起来有一点粗糙感,具传染性。
推荐治疗方式:
治疗方面要加强病患的免疫系统,让健全的免疫系统去克服这类型病毒,可以使用液态氮直接破坏或擦免疫诱发剂来治疗。

粟粒肿


粟粒肿(milia)是一种脸部(尤其是眼睑附近)常见的白色、粒状,大小约1到2厘米的小囊肿,一般为毛囊油脂腺发育不全或阻塞所造成的角质蛋白蓄积。
粟粒肿初期与后期
*** 原发性(primary)粟粒肿:大多为数个同时出现,且最常见于婴儿时期。
*** 继发性(secondary)粟粒肿则:一般发生在受伤、放射线照射及感染等情况之后(局部类固醇治疗有时亦会有此副作用)。
推荐治疗方式:
粟粒肿一般不需治疗且可能自己痊愈(数周),但必要时,可以考虑切开去除其内容物。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的脂漏性角化症俗称为老人斑,是一种良性的角质细胞增生,脂漏性角化症分为许多不同类型,在脸部若出现众多的小病灶,很有可能是黑色丘疹性皮肤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较容易发生于皮肤颜色较深的人,大多于青春期之后出现,病灶起初为微小、圆形、棕色或黑色的丘疹,其大小、颜色及数目可能随年纪渐增而增加,多分布于眼眶周围及面部外、颈部、胸上部和背部偶尔也可发现。其不会出现鳞屑、结痂和溃疡,亦无搔痒及其他主观症状。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将近五成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
推荐治疗方式:
病患大多因影响外观因素寻求治疗,需要时可以用烧灼、冷冻或雷射等方式去除。
小提醒:眼睛周围皮肤病灶有许多可能原因,临床外观上可能相似而不易区分。建议有以上问题时可以寻求皮肤科专科医师来帮您正确诊断及提供适当治疗,不见得都是您的眼霜惹的
祸喔!

眼下脂肪微粒
一片小小颗微黄的小突起聚集,仔细看,不少人眼下都有这样的表现,有的人很轻微,看似正常的肌肤,有的人则很明显突出,似乎就像肌肤起了鸡皮疙瘩似的。老实说,这样的皮肤表现在皮肤科教科书内,还真没有一个特定的病名或名称来形容它,认为这只是一个正常的表现。但在临床观察上,还是有不少女性很在意这意的皮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