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来西亚人口快速老龄化,越来越多家庭正独自承受照顾失智症患者的沉重压力。医生警告,失智症照护正迅速成为我国最紧迫却又被忽视的医疗挑战之一。

马六甲东方医院老年科及内科顾问医生李伟杰医生指出,在许多家庭背中,照顾者失智症长者的家人正默默承受巨大的压力,身心逐渐透支,但社会资源依旧有限;国家若继续忽视,终将面临更严重的人口危机。

李伟杰医生(Dr William Lee Wei Kiat, 东方马六甲海峡医疗中心 老年科及内科顾问医生

李伟杰医生(Dr William Lee Wei Kiat, 东方马六甲海峡医疗中心 老年科及内科顾问医生

目前我国大约有20万至21.6万名老人患有失智症。根据马来西亚老龄研究机构(MyAgeing)的预测,这个数字将在2050年飙升到66.8万。然而,医疗体系远远跟不上。目前,全国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年科医生只有60多位,平均一万名老人才有一位医生。严重的人手不足,导致很多失智症个案没被及时确诊,甚至被误认为是“正常老化”。

李医生分享了一个个案:70岁的陈叔叔(化名)患有中度失智症。一次诊疗时,他突然站起身,自言自语说有“鬼”,并试图离开。侄子慌忙拦住他,场面一度紧张,最后在李医生和护士的安抚下才控制下来。类似的故事在李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显示了家庭在照顾失智症病人时的艰难。

事后,侄子说:“我怕他跑掉,不再回来。我父母已经累坏了,没人愿意帮忙。”在那一刻,李医生看见的是无助与孤单——家庭面对复杂的病情,却几乎得不到支援。

失智症照护通常需要全天候看护、耐心与情绪管理,很多家庭根本没有能力应对。尤其在中期阶段,患者可能会走失、产生幻觉,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陈叔叔的家庭中,虽然他有十个兄弟姐妹,但实际照顾他的,只有侄子的父母两人。“大家都以为会有人帮忙,但最后只有一人扛下所有责任。”李医生感叹。

到2030年,马来西亚将进入“高龄国家”,届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5%;到2056年更会成为“超级高龄社会”。根据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目前约9%的老人患有失智症,在80岁以上的老人中,比例更高达三分之一。许多家庭往往等到症状严重或危险时,才会求助。

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样沉重。仅在2022年,失智症(包括阿兹海默症)已影响20万至21.6万名老人,造成的社会成本高达79亿至85亿令吉,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5%。这包括医疗开销、生产力损失,以及家属因为照顾父母而不得不减少工作甚至辞去工作的情况。

多方也表达了担忧。国会议员沈志勤呼吁政府成立“长者事务部”,以专注处理老龄化问题。马来西亚老龄化联盟(MCOA)主席谢德荣也敦促尽快通过《长者法案》,指出许多家庭照顾者因长期压力而导致家庭崩溃甚至遗弃老人。马大社会福祉研究中心主任诺玛曼梳教授则强调,保障长者是政府、企业与社区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其他国家已正视问题,例如新加坡和日本早已推行全国性的失智症策略与支援系统。马来西亚虽然在2019年提出《国家失智症行动计划》,但至今仍未全面落实与拨款,早期筛查、社区照护与公众教育等关键环节依然不足。

李医生指出,马来西亚必须转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积极老龄化”模式,强调身体健康、社会参与及终身学习。“重点不是只延长寿命,而是要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

对于已经受影响的家庭,他呼吁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医疗咨询、长期照护计划及建立支援网络。“失智症不是单纯的老化,如果及早发现,有疗法能延缓恶化。”

不过,他强调,社会观念必须改变。“目前,失智症被视为家庭的私事。但实际上,这是公共健康危机。”除非马来西亚立即在专业人才、照护服务、政策改革与公众意识上投入,否则将无法承受老龄化带来的沉重代价。